江苏省在县级党委换届中认真落实发扬民主、推进改革、严肃纪律三项关键举措,着力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和群众满意度,取得了改革、民主、导向“三个好效应”。近日,中组部有关局赴该省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了解的情况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江苏省、市党委对县级党委换届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整体谋划,精心组织实施,提高了换届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全省105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上级党委人事安排意图,105名县市区委书记、241名新交流任职的干部均全票或高票当选;换届风气测评群众满意率达到99.5%。
把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贯穿全过程
突出改革效应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充分运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熟举措,探索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形成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相互衔接、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上下结合共同提名。以规范和完善提名程序为突破口,普遍采取“公推”方式进行提名,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提名变为“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共同提名,让符合条件的干部都有公平竞争的参与机会。一是在南京建邺区、盐城大丰市、镇江丹徒区等地开展公推县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试点,通过“两推一述三问”产生差额考察人选,即通过个人自荐、党代表联名举荐、党组织推荐方式产生报名人选,经资格审查并公示后进行第一次推荐;第二轮推荐时,组织人选公开陈述、演讲答辩,与会人员就实绩、思路、廉政等3个方面现场提问,并署名推荐。3个试点单位的报名人选中,组织推荐69人、党代表联名推荐41人、干部个人自荐50人,经资格审查有98名干部进入第一轮推荐,产生24名参加二次会议推荐人选,从中再产生14名差额考察人选,最后由省辖市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产生正式提名人选,提交党代会差额选举。二是采取“两轮推荐、两次票决”办法,公推配备县级党政正职和关键岗位干部。宿迁采取“公开提名、公开选拔”方式,拓宽县级党政正职提名主体,明确5人以上干部群众或干部个人均可作为初始提名主体。南通由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在符合条件的干部中“海选”产生县级党政正职初始提名人选。南京、无锡、徐州采取两轮推荐等方式,产生了一批新任县级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和政府常务副职人选。三是通过专项推荐、竞争选拔、统筹使用的方式,公推选配年轻干部、女干部。南京采取两轮民主推荐、组织演讲答辩等方式,差额选拔9名35岁左右的区县常委人选。淮安从市直机关符合条件的350多名干部中,定向推荐10名近期可提拔使用的35岁左右年轻干部。
全程差额选优配强。注重采取多轮差额遴选,扩大比选度,力求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全省69名新任县级党政正职人选中,有33个岗位人选进行了差额考察和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无锡采取全程差额、充分竞争选拔县级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在三轮推荐中,分别按拟任人选1∶6、1∶3、1∶2的比例确定下一轮差额推荐人选,之后进行差额酝酿,确定差额考察对象,最后由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产生拟任人选。常州注重完善差额遴选办法,在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时,逐一介绍票决对象的提名、推荐、考察等情况和任用理由,为票决提供充分参考依据。
全面深入考准考实。坚持把考深考准干部德才素质作为选准用好干部的基础,积极改进县级党委换届考察考核方式方法,通过实施分类考核、完善考察办法、扩大群众参与,增强考察的针对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各地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突出考核重点,同时把班子整体和成员个体、正职和副职的考核区分开来,对照目标和岗位职责要求,考准弄清各自的实绩贡献,避免在政绩上“吃大锅饭”。无锡实施“立体考察”法,全方位考察评价干部。常州、盐城、扬州等地加强延伸考察,重点听取“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务的”、“他身边的”人的意见,听知情人讲知情话。
加大交流激发活力。抓住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契机,重点做好关键岗位干部和年轻干部的交流,在全省形成机关干部下得去、基层干部上得来、各地之间流得动的生动局面。全省共交流干部448人,新提拔的党政正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全部异地任职;跨县市区交流106人,市级机关交流到县市区126人,基层交流到机关123人,新提拔的35岁左右年轻干部约40%进行了交流。徐州、扬州从优化班子结构和培养锻炼后备干部出发,区分“任期型”、“结构型”、“培养型”交流的不同情况,分类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省委从省级机关集中选派26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其中10名担任县市区长;同时选调了26名任职时间较长、基层经验丰富、实绩突出的县市区干部到省直机关工作。
把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度贯穿全过程
扩大民主效应
坚持扩大民主,通过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度,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让多数人选人,扩大民主范围。除首轮推荐环节扩大提名主体外,还通过考察公示、民意调查、征求意见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范围,从群众感受和口碑中辨析评价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镇江规定普通群众参与民意调查的比例不少于10%,委托统计部门着重了解普通群众对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党风政风的感受,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工作作风、社会形象的评价。无锡先后组织9场民意调查,邀请908名“两代表一委员”和普通干部群众参加,对所辖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价。群众反映,通过这次换届,知道了干部是怎么选上来的、上来后能为群众做什么,对自己参与选出的县委领导班子,他们信得过。
请知情人投票,提高民主质量。按照知情度、关联度和代表性原则,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人员范围,注重吸收熟悉情况、熟悉政策、熟悉干部的干部群众参加,着力增强干部工作科学性。无锡合理设置民主测评范围,吸纳与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有紧密关联的干部群众参加测评,设置专项测评体系进行分类测评,确保有较高知情度的干部参与干部评价。淮安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除了介绍候选人产生提名过程,还向代表重点介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领导班子配备的政策规定和结构比例要求;除向市委常委会和全委会汇报各项人选的产生过程,还由市委主要领导专门在大会主席团会议上作人事安排提名说明,以知情率来提高支持率和满意率。
全程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普遍实行考察预告、考察对象公示制度,最大限度听取民意、汲取民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宿迁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网上述职,公开接受社会各界评议,全市188名县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副县级干部共发布述职报告近600篇,网站访问量超过200万人次。无锡公推票决关键岗位干部全程公开透明,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产生拟任人选后,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并设置专用举报电话和举报地址,接受社会监督。泰州将干部填写的实绩公示表,通过网络、报纸等向社会公布;结合干部大会和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大会及民意调查,组织相关人员对干部公示的实绩进行广泛评议,并将评议等级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广泛集中民智,扩大报告起草民主。在党代会报告起草过程中,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使报告的形成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的过程。泰州规定凡党代表和群众代表评议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低于三分之二的党代会报告,必须在党代会结束后10天内重新修改完善,再次以书面形式在原评议范围内组织评议。徐州要求县级四套班子成员结合分工,带领报告起草小组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为党代会报告的起草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立论基础。
把重品行重公认重实绩重基层贯穿全过程
强化导向效应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重品行,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将德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第一指标,针对德的考察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看不准、差别分不出、具体操作难”等问题,进一步细化德的评价指标,完善德的考评办法,将“德”的要求具体化、显性化、系统化,使考德评德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南通探索实施“反向测评”,把干部的德细化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4个方面、13项指标,分别设置问题严重、有较多反映议论、偶尔有反映议论、无反映、不了解5项评价标准进行评分。无锡崇安区探索建立干部德的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把干部的德细化为41种具体表现,设定4类21项具体测评指标。
重公认,把群众评价高的选上来。坚持把党管干部和充分尊重民意结合起来,努力把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苏州进一步加大干部选任中民意的分量,明确规定推荐人选得票未过半数的,不能作为换届考察对象。镇江探索用民意评价修正实绩考核结果,将民意评分结果除以100作为修正系数,与实绩考核量化结果相乘后得出最终结果,把群众公认和干部实绩较好地结合起来。
重实绩,用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大力选拔推动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艰苦复杂地区苦干实干、默默无闻、注重为科学发展打基础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苏州、镇江充分听取发改、统计等综合部门意见,进一步考准弄清干部的工作实绩。南通开发系统化实绩分析软件,设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3大类19项指标,对各县区5年来的发展数据进行位次综合量化评价,进行排名比较分析,作为确定干部实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重基层,拓宽视野眼睛向下选人。强调要面向基层选优配强县级党委领导班子,将基层经历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基层经验丰富、善于解决复杂矛盾的干部选拔到县级领导岗位。省委明确要求,县党政班子成员中具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工作经历,尤其是具有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任职经历的比例,要有一定的提高。换届后,全省新一届县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3个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经历的达50.4%,担任过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的达40%,其中县委书记担任过乡镇等基层单位一把手的达50%。69名新任县级党政正职中,具有乡镇(街道)工作经历的46名,担任过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的26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