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要闻导读 >> 内容
 
让廉价药不再"短缺" 进一步助医药分离
发布日期:2012-04-16   浏览次数:103  字号:〖
 

  背景:去年9月,全国多个地区暴发鱼精蛋白短缺,许多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被迫“停滞”。事实上,鱼精蛋白是从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一盒5支装的鱼精蛋白注射液售价也就10多元,一位病患手术需要使用4~8只,最高花费不足20元。那为什么这种廉价药会出现“短缺”?其原因竟是因为该药品利润低,药品企业不愿意生产。

  问题:“现在患者投诉药价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间环节太多。当然,也有的‘廉价药’经过改头换面,用新包装、新成分、新剂型,以所谓‘新药’面貌高价出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内科主任李定国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认为,廉价药“短缺”,除了市场失灵等原因外,也在于药品管理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观点:据九三学社中央分析,由于需求规模和价格弹性等因素,某些药品无法自发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特别是某些廉价药品价格长期保持不变,而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却不断飞涨,倒逼一些厂家因为利润降低或是停止生产,或是重新包装改换名称,改头换面后提价重新上市。像鱼精蛋白,由于其利润空间太小,许多具有生产许可的企业不愿意生产,由此造成了全国性的短缺。另外,现有体制下,发改委、卫生部、药监局、工信部四个部委分别负责药品定价。在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国家医药储备管理,药品质量管理监督等方面,没有任何部委能够统筹全局,药品生产缺乏产业政策引导、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常常是一种药物严重短缺,各医疗机构反应强烈,政府部门才出面组织生产,接到行政命令的厂家应急生产一批交差,过后短缺依然如故。

  究其根源,廉价药“短缺”,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医院,或者因为廉价药物的短缺,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宁愿更多地选择同类型的高价药品或者有利可图的药品,因此虽然药价一降再降,但患者支出的药费却并未见减少。“廉价药对我们这样一个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更何况很多短缺的廉价药属于临床必需且无替代的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出现短缺,不但会延误病人救治,更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

  解决方案: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由卫生部、发改委、药监局和工信部等成立协调工作组,对目前经常紧缺的临床必需用药进行调查研究,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力度、灵活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药品招标方法,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市场供应。第二,建立廉价特效药品储备制度。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品,建议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厂家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保障合理利润,调动生产积极性,保证廉价特效药品的稳定供应。第三,进一步推进医药分离。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医疗队伍的积极性,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大力度推进医药分离,最大限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此外,还要普及廉价药的推广使用。开展廉价药品的宣传,促进社会对廉价药品的了解和认同,为廉价药使用打开绿色通道。(杜军玲)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26830391 当日访问量:5486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