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经济+规划引导”,在古城南京“长”出了一片片跌宕起伏、古今辉映的天际线。可规划有坚守也难免出现失误,这些在天空舞动的“五线谱”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给城市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南京市规划局和东南大学联合编写的《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到2020年),把这些“害群之马”毫不留情地揪出来——
玄武湖周边,西南方向的“鼓楼—中央路”天际线撼人心魄,可在湖北岸,新世纪大厦、金陵石化大楼形态不佳、高度突兀;湖东岸,黄巴巴的太阳宫笨拙地挡在紫金山、玄武湖间,让人心里添堵;从鼓楼公园东望,新老电信大楼、和平大厦硬生生地“杵”在紫金山进城的山水线上;从宁沪高速进城,城东的明城墙、中山东路、民国建筑让人赏心悦目,可高高耸立的维景大酒店“一柱擎天”,大煞风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点评道,天际线规划有个基本原则,即要保护山体山脊线的视线完整性,建筑不得侵入山水之间,不得与山体比高。其实不用专家点拨,多数人凭直觉也能看出这些建筑是败笔。游览玄武湖的市民就常常“指点河山”:“咦,台城与北极阁之间冒出了红房顶,怎么看都不顺眼嘛!”
连普通市民一眼也能看穿的城建遗憾,专业的规划怎么会轻易失守?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徐明尧解释说,这与当时规划要求不高、景观设计没有刚性要求有一定关系。特色空间和轮廓线塑造是规划高层次的要求,南京也是近些年才强化这方面的设计和审批。“就像人吃饱穿暖了需要精神享受一样,在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满足后,城市越来越认识到空间就是环境、就是城市竞争力,开始注重开敞空间和天际线的打造。”
但不容回避的是,“遗憾项目”屡屡闯关,还与非正常因素干扰规划审批有关。“自然和人工相比,自然是脆弱的;规划和资本、权力相比,规划是弱势的。”王建国说,山水资源、历史片区景色绝佳,开发价值也大,“资本围攻山水”加上“权力干预规划”,常常让规划人感到无奈。在前不久南京举行的城市设计大会上,南京市领导就坦言,规划和设计的失效,很大程度上是强势资本、权力挤压的结果。
为修复“城市创伤”,《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建议:“整改和拆除”破坏整体天际线的建筑。“好消息”也接连传来:太阳宫将改造为中央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卡在北极阁与九华山间的某政府楼,据了解将在搬光办公机构后被“削高”一半;即将启用的红山客运站主楼原来设计的是60米高,因为遮挡了幕府山、小红山作为背景的北玄武湖轮廓线,项目叫停重新修改为24米高。不过,专家也认为,能够被拆改的不协调建筑,是一些不太高的建筑,而高层建筑一旦建起来,就很难拆除。所以比这些技术性修补更重要的,是维护规划刚性的制度性安排,把规划审批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力争今后少犯错误、不犯错误。
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南京城市设计大会要求规划不向权力和资本低头,勇当维护规划公权的“孤家寡人”。为此,城市重要地段、景观空间都要进行城市设计,没有城市设计的项目一律不得招商,没有城市设计的地块一律不予出让。项目审批要“按图索骥”,让“害群之马”难以出炉。
王建国介绍说,一条天际线的形成,往往由几十上百栋建筑、历经十几、几十年跨度形成,天际线就是城市发展的“年轮”。“其实不只南京,杭州的西湖、巴黎的老城,都有破坏城市天际线的‘大楼杀手’。巴黎老火车站边怪物一样黑乎乎的蒙巴拉斯大楼,至今还在那里接受公众指责。所以规划是不是对城市负责、对市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人们仰望天空便知,天际线上每一道‘流血的伤口’,都逃不脱人们的检视。”
唯有让规划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才能让城市守望天空,守住那一道道明媚的天际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