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牛”的一代新人
——家庭农场发展遭遇人才瓶颈的深度透视
也不是没有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
在武进嘉泽“大水牛”市民农园,就活跃着近20名来自山东、安徽、江西、四川等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等。他们在这里创业,从事的是绿色环保农业。
今年28岁的刘桂瑜是其中之一。
刘桂瑜是内蒙古人,2008年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大学。这样一个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的年轻人,为何会千里迢迢,来到遥远的常州,而且搞起农业呢?
2011年,刘桂瑜和同伴程存旺等一起从北京来到嘉泽,共同创建“大水牛”市民农园。在此之前,刘桂瑜是北京“小毛驴”的第一批实习生,他深深地喜欢上那种工作环境,也对“小毛驴”倡导CSA(社区支持农业)十分向往。
因此,当从北京来到遥远的嘉泽创办“大水牛”时,刘桂瑜心中满是期待。
但现实却远没有那么浪漫。“刚来时,孟津河桥下的这300亩土地简直像是荒废的巨大水塘,完全没有农田的样子。”刘桂瑜回想过去,无限感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桂瑜和同伴们开辟农田,开挖沟渠,种植水稻,把原有的鱼塘加固并养鱼,盖起猪舍和鸡舍,再建好宿舍和办公室。夕阳下,站在办公小楼的2楼上举目远眺,真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感觉。
经过两年风吹雨打,历经耕作、播种、除草、采收,在内蒙古农村长大的刘桂瑜俨然成了一个江南农民,面庞黝黑,手上也满是老茧。
“其实我们刚来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年纪轻轻的大学生,在城市里又不是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种地呢?”刘桂瑜说,有这种疑问者并不鲜见,在现在社会环境中,不少人都以为城市更美好,农业却是既苦又累还没有前途。
但在他看来,农业虽然辛苦,前景却十分美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人对粮食、蔬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肯定是有着美好前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更是为了我们的某种理念和信仰而努力。”
即将三十而立的年纪,成家、立业,现实中的种种压力自然也躲不开。对刘桂瑜而言,自己在农村长大,又远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农村从事农业创业,虽然不一定能让父母满意,但好在父母通情达理,没有给他太多的压力,这让他很感激。
“谁都会有家庭和经济的压力,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仅仅需要一份工作,更需要的是一份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刘桂瑜表示,最初是好奇心让他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而来到嘉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大水牛”的认同和支持,则给了他们信心,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更让他坚持下去。
刘桂瑜算了一笔账:农园给大家缴纳“五险一金”,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3000多元,虽然不算很高,但大家都很开心。走在田埂上,刘桂瑜一边向记者指点介绍新种的蔬菜,一边说:“我们这里近20个年轻人,有的从城市来,有的从农村来,我们的努力,也是想向大家证实一件事情:年轻人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是可以做出事业来的。”
但是,刘桂瑜同时也表示:“如果让我们到别人的家庭农场那儿去打工,比这个更高的收入我们也不会去,因为双方在理念上肯定不一样,给他们打工就只是打工,很难像现在一样成为一种自己追求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