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前,常州市发布了2013年市区环境状况公报。公报称,2013年常州较好地完成各项环保工作任务,成为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的首批地级市。近两年连续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中名列第2。
其中,2013年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有所下降,达到二级标准(AQI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为2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8.6%;水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3.02,属于良好等级,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今年以来,我市大气、水环境质量有何变化趋势?
发布会上,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方面,2014年1月至4月份,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μg/m3、44μg/m3、115μg/m3、79μg/m3。对照空气质量新标准,优良(AQI指数小于或等于100)天数70天,空气优良率为58.3%。上年同期相比,总体上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水环境质量状况方面,总体呈改善趋势,但部分河段水污染状况仍比较严重,水环境污染类型仍属综合型有机污染。饮用水水源地为长江,长江常州段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主要湖泊滆湖污染指标总氮和总磷浓度较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滆湖总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与上年同期持平。
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整治方面有何新的举措?
据悉,常州今年将采取10个方面的50项措施,确保到2017年PM2.5浓度下降20%。目前各项措施正在积极推进中。2014年内全市将完成1208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包括完成禁燃区、红线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内的501台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12家火(热)电企业、39家钢铁、铁合金、轧钢企业及10家水泥企业提标改造,42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7条 “餐饮达标街”建设,以及224家重点工业、混凝土搅拌站、港口码头等的堆场、1100多个工地的扬尘整治等。此外还有机动车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应急、监控预警体系建设等方面任务要求。
今年水污染防治方面,形势也很严峻,任务同样很艰巨。重点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增强预警和应急能力,确保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为提高水质达标率,今年将重点围绕太湖治理、现代化考核等方面要求,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此外,我市还将继续实施城区清水工程,完成19条河道、7个河塘整治任务,进一步改善170条已整治河道水质。
“生态绿城”建设将为常州带来哪些变化?
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允建介绍,作为2014年常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全市“生态绿城”建设总体任务“增核”9600亩,“扩绿”17000亩,“连网”400公里。其中,修复强化小黄山生态公益林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约5700亩,完成横山、太湖湾山体复绿品质提升约600公顷;重点建设宋剑湖湿地、城北郊野公园、郑陆郊野公园等;主城区围绕水网打造环状都市滨水绿道,北部区域主要围绕小黄山生态源、新龙生态林等打造“线形+环状”绿道,南部区域主要围绕花博会周边区域、滆湖与环太湖生态源打造“线形+环状”绿道,东部区域主要围绕横山生态源打造环状绿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