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突出“三个转变”
再造民营经济新优势
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陈强教授23日告诉记者一件事:我省一家精细化工企业准备延长产业链,以树脂为原料新上涤纶纤维增强橡胶帘子布项目,总投资五六千万元。陈强听后,马上想到另一家企业生产的正是这种帘子布,折腾了三年多,1个多亿的投资最终打了水漂,企业不得不关门。“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橡胶硫化温度必须超过150℃,而涤纶纤维在100℃时分子链会松弛,根本不符合帘子布要求。”陈强说,在技术问题没搞清楚情况下头脑发热,盲目投资,很容易马失前蹄。
在他的建议下,这家精细化工企业已准备调整投资方向。
刚刚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让全社会再造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的热情空前释放。不过,记者采访获悉,要让民营企业健康成长、转型发展,有三大瓶颈需要突破。
一是技术瓶颈。缺技术,是民营企业的突出软肋。这既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缺乏,也有对专业技术的盲从,就像那家精细化工企业那样,虽然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但缺乏甄别、判断能力。最终都难以转化成为市场竞争力。
6月20日-21日,科技助推苏北产业发展对接活动上,来自苏北五市的百余家民企,端出了300多项科技需求的总盘子。无论是知名企业,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小微企业,对科技创新资源的需求一样迫切。
连云港百福来食品有限公司,主营速冻蔬菜、水果生产外销,已是省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总经理杨怀祥说,公司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但现在是有产品,也有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客户,就因为冷冻技术不过关,这一步很难迈出去。“蒜泥、姜泥在澳大利亚市场很大,一年可销售五六千吨,价格也很好,125克包装的零售价可卖到3澳元。但我们的冷藏保鲜期只能做到2个月,无法满足这些远洋市场的长距离运输。我手上有个国外样品,是冷冻产品但能保持液体,保鲜期超过6个月。我们很想掌握这一先进技术,只要攻下这个难关,我们就能迎来一大片国际市场。”不过,至今他们还没有眉目。
二是人才瓶颈。缺专业人才,是民营企业另一困惑。盐城市30多家企业在科技助推苏北产业发展对接活动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企业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半导体、新能源、环保等诸多领域,岗位大多是技术研究、工程师、研发总工、营销总监等中高级专业人员,待遇相当优厚。如江苏星峰光电科技公司,招聘的是有博士学历的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或光学处理的总工程师,年薪30万元。而宿迁民企对人才需求的胃口毫不逊色,江苏泰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出从财富总监到电子商务专员的需求菜单,总人数达到29人。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公司除了要21名工程师外,还准备招聘10名储备人才。
医药是连云港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医药行业的专业特色使得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格外强烈。恒瑞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孙婷说,公司创新药开发在力度加大,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公司急需制剂、分析、临床医疗和国际注册专业的人才。其中制剂高级专业人才尤为紧缺,每年都要到国内权威高校“抢夺”,只是每年这样的人才都严重供不应求。
三是资金瓶颈。这在当下民营企业尤为突出。徐州远大科技公司老总张建明本是中国矿大的老师,对矿山机械、机电产品的研发生产熟门熟路,公司年销售规模已做到2000多万元。他告诉记者,手上有多个专利技术正在转化,可以应用在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很多领域,市场很好。为此,不久前斥资6000多万新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其中包括2000万元银行贷款。“眼下,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银行再融资要有抵押,而新厂房没拿到房产证,根本不能用来抵押。接触了几家创投机构,都建议上新三板,但这是个未知数,即使能上新三板这个过程也很漫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记者采访获悉,还有不少新办民营企业,更是因为资金不足而不得不把项目一拖再拖,无法正常上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