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一刻,最该被提起的是他们———劳模不断“迭代”,但有一种气质,却是永恒
来自市总工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各级劳模和享受劳模待遇的共有3386人,其中,全国劳模82人,省(部)级劳模1269人,市级劳模2035人。
五一节前,常州晚报记者走访了几位全国劳模。受访者至少已有十几年以上的劳模经历,如今有的已改行、有的在转型、也有的退休后发挥余热,但对他们来说,劳模身份不仅是曾经的辉煌和美好的回忆,还有一份关于劳动光荣的温暖情怀;毕生珍藏的劳模奖章,时时提醒他们:要用劳模的“劲头”认真做事、做好表率。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劳模薛奶奶:
一辈子,最快乐的就是做事、帮人
“当上全国劳模,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荣誉。所以这一生,我对自己基本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薛寿琴76岁的薛寿琴是1960年评出的全国劳模,算是最早一批劳模了。为了支援苏北文教事业,她奔赴苏北农村当了一名中学老师,22岁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被评为全国劳模,直到1986年才调回常州,1994年从天宁区妇联退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这句话来形容退休后的薛寿琴,是最贴切不过。她带着满腔热情,积极参加所在的乾盛兰庭社区的各项活动。作为“五老志愿者”,她带头组建了常青树文体协会,弹琴、唱歌、跳舞,样样拿得起;她踊跃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社区青少年喊她薛奶奶。
每年暑假社区的“阳光驿站”会开展青少年道德讲堂活动,薛寿琴是这个讲堂的老师。她为青少年讲过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也讲过常州当代英雄人物殷雪梅、邓建军、陆立才的事迹,还结合“身边事教身边人”,讲了社区居民王秀英常年帮助邻居老人的事。她还重视青少年业余生活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教他们折纸、唱歌、跳舞。在课堂上,她认识了一位叫小娜的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多病,靠摆摊供养小娜,薛寿琴与她结了对子,资助她学习。
大家说薛奶奶还很浪漫,每年的母亲节,她会带着社区的孩子们,将代表着“母亲我爱你”的康乃馨花和孩子们写给自己母亲的心里话,一份份送到每位母亲手中,并且在社区设立了流动感恩点。有的妈妈正在散步,突然有一枝康乃馨花送到手中,让妈妈激动不已。
薛奶奶育有两儿一女,最大的孙子今年快结婚了,儿孙孝顺,家庭生活幸福。这辈子她最大的遗憾是年轻时干活太拼命,不注意身体,透支了健康,不然还可以再干10年。由于患上了帕金森、糖尿病,薛奶奶有些力不从心了,走路已困难,医生建议她卧床休息。尽管这样,她仍关心社区工作,经常打电话问询。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劳模包文霞:
用劳模的精神、劳模的服务创业去
“劳模的身份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荣誉,是认可;另一方面因为是劳模,不光自我要求高,别人的要求也会比较高。”——包文霞找到“包文霞月嫂中心”时,“全国劳模为您服务”几个字赫然在目。包文霞正忙着与客户交谈,新北区的周阿姨要为外孙女找个住家保姆。“我帮你介绍的这个王阿姨是常州本地人,50多岁,带孩子有经验。”
1995年,包文霞是原中联商厦的营业员,她接待顾客热心、耐心、真心、责任心和开心的“五心服务法”一度成为商界学习的范本,那年,她被评为全国劳模。
现在,包文霞的身份是:月嫂公司总经理,她的公司于2013年底开业。
假如不办月嫂公司的话,再过两年,包文霞就会从亚细亚影城高管的岗位上顺利退休。就在2013年底,包文霞还是辞了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办了月嫂公司,因为她心里一直有个创业梦。月嫂市场前景不错,这是个服务性行业,当年自己优质的劳模服务,正好学以致用。
“下海”第一个月,包文霞只接了一笔生意。不过她并不焦虑,没有谁随随便便成功,劳模只是以前的荣誉,月嫂公司是个个性化很强的行业,每个人要求不一样,具有不可控性,唯有贴心再细心的服务是永恒。她将当初的“五心服务法”运用到月嫂行业,要求“服务客户要热心、照料婴儿要耐心、辅助产妇要贴心、发现问题要有责任心、服务期满要开心”。
口碑是做出来的。如今包文霞公司注册阿姨约600个,客户有的慕名而来,有的来自老客户介绍。尤其是去年下半年,马年扎堆生娃,包文霞忙得像陀螺。
市区有一位妈妈,儿子早产了3个月,生下来体重不足3斤,在医院新生儿病房呆了3个月才出院,喂奶特别困难,喂一点就要拍背,别人喂一顿奶15分钟,她要喂1小时。为了给她找个合适的阿姨,包文霞花了不少时间,最后挑选了一位特别有耐心的李阿姨。用下来主家相当满意,对包文霞说:“以前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事吵架,这个阿姨一来,我们夫妻关系都好了。”
包文霞希望,有一天,个人努力可以赢得社会认同,自己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够对月嫂这个行业有引领、推荐作用,那她有生之年,就做了有价值的事情。
2000年的劳模王永和:
退而不休,天天“加班”,工地就是他的战场
“既然是劳模,肯定要劳动。劳模的经历让我受益一辈子,我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工作再忙再苦,心里都是充实的。”——王永和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长T恤、牛仔裤,在武进科教城一处工地上,62岁的王永和一口气爬到了19楼顶层,顾不上擦一下额头的汗,急着视察质量,表情有点严肃。工程主体即将封顶,质量安全是首位,都说“五一”节是劳模的节日,但对于王永和来说,“五一节”通常只是“劳动节”,劳动第一,明后天他都要加班。没有谁规定他不能休息,他自己给自己定的。
2000年,46岁的王永和被评为全国劳模,当时他在常州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任项目经理,之前,常州建筑行业只有一个全国劳模。作为常州建筑行业的老前辈,王永和在行业因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获口碑。他承建的工程,个个都是优质工程,从来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如保险大厦、和平大厦,分别荣获优质奖和金质奖。
2009年,王永和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因为他负责的工程还没完成,直到2012年底才正式歇下来。在家只歇了几个月,他就闲不住了,两年前又应聘到常州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英诺激光大厦施工项目。如今,做了爷爷的他还是天天转工地,监督现场安全、协调工地事项、把关工程质量,干劲绝不输给壮小伙。
王永和的儿子媳妇,以及4岁的孙女都在广东工作,他说,等手头这个项目今年年底完工了,他就歇下来,陪陪老伴,看看儿子,享受天伦之乐。当然,他仍旧乐意为常州的建筑行业出出点子、提提建议,发挥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