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借力国内高校和研究院的科研力量,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常州路径”。目前,全市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规上企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在新北区的这家电子企业里,从生产线上下来的这种不起眼的零部件,应用于汽车电声传感器,以前国内90%以上的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经过两年时间的攻关,这家企业的产品,目前已经占领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
汉得利(常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斌介绍:“公司就通过自主的创新,通过跟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合作,然后开发我们自己的产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已经成功地开拓到国际市场,现在一些国际知名品牌都在用我们的传感器。”
在武进区的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依托石墨烯研究院,诞生了世界首款石墨烯可柔性扭动手机触摸屏,建成了全国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膜生产线,蕴育了全国首条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生产线。
就在这两天,由常州碳星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合作研发的全球首条石墨烯基高效滤材生产线正在加紧调试,将于七月底投产。
常州碳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丹介绍:“以先进碳材料为基础,以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问题为应用导向,生产石墨烯基高效滤材,还有油水分离设备,防雾口罩可以阻挡90%的PM2.5颗粒。”
近年来,以常州科教城为平台,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常州先进所等国内高校和研究院,相继在常设立研发机构,建设了22家公共创新平台,引领全市新材料、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年均增幅超过30%。
市经信委专职委员章礼介绍:“目前我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有356家,其中国家级的9家、省级的140家,市一级的是207家,占规模企业以上的比例应该是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90%以上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