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工作标准 |
省市重点类 | 1 | 科技园区建设 | 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40亿元;新增授权专利1200件,其中发明专利550件;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365家;科技人才累计达到2万人。 |
省市重点类 | 2 | 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建设(中德创新园区) | 用地166亩,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年内完成投入1.85亿元。主要建设国际创新基地创研港6号楼、科技大厦、国际创新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 |
省市重点类 | 3 |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用地75亩,总建筑面积9.75万平方米,总投资5.1238亿元,年内完成投入1.5亿元。主要建设常州大学研发(测试)大楼,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周转公寓、生产型实训车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公寓,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下工 |
省市重点类 | 4 | 建设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 | 推进自主控制、机器视觉、传感器三个研发中心建设;围绕无人机、AR/VR、3D打印3个方向布局建设专利池;推进机器视觉、机器控制、3D金属打印实验室建设,建成传感器实验室;联合共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江苏分中心;积极推进低成本自动化项目建设,筹建机器人应用推广产业联 |
省市重点类 | 5 | 建设中德创新园区 | 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全年中德合作双元制在校生达到550人,中德合作师资培训项目列入江苏省高职师资培训计划,全年培训60名教师。 发挥江南克拉尼设计院、常州埃森中德国际创新设计中心的带动作用,全年完成5项工业设计项目。全年举办境内外投资说明会各一次,力促5个德方 |
省市重点类 | 6 | 建设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 2017年完成投资4亿元。 按照江苏省打造“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发展的引擎和策源地要求,重点聚焦“一中心、一基地”的建设工作;依托江苏中科院智能院、智能数字产业园等载体,主要培育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部件、智能传感、无人机和智能装备领域等5大产业应用示范 |
省市重点类 | 7 | 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 | 围绕常州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学习深圳南山区先进经验,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引育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构建高品质科技服务平台,全力建设“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着力引新引优,全年引进科技服务机构20家,争取在引进知名服务机构上实现突破;着 |
部门重点类 | 8 | 建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 | 继续抓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常州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常州研究院的能力提升、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 支持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跻身全省一流院所,支持南京大学常州研究院建设医药生物研发常州基地,推进北京化工大学常州研究院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部门重点类 | 9 | 创新企业培育 | 紧紧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大方向,以高新技术含量为重要标准,创新方式,广开渠道,精准招商,协同合作,全年引进各类项目100个。 加快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引育孵化。全力推进“小升高”工作,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营收超亿元企业27家,规上企业突破75家 |
部门重点类 | 10 | 产学研合作和科技项目申报 | 全年组织产学研活动24场,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60项,合同金额超2.5亿元;申报各类纵向项目500项,争取经费2.5亿元。 办好5?18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 继续推进“天天5?18”平台功能建设,会同相关企业和协会,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有效对接的覆盖面。 |
共性(管理)目标类 | 11 | 党建工作 | 以迎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为工作主线,突出政治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认真抓好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切实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全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深入实施党建责任落地工程、支委班子淬炼工程和星级支部创建工程,制 |
共性(管理)目标类 | 12 | 党风廉政建设 | 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党纪国法,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等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和行为。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三公经费”使用等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内控 |
共性(管理)目标类 | 13 | 作风效能建设 | 聚焦年度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关键指标,细化任务、责任到人、挂图作战,实施项目化推进。 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全流程专人服务机制,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运行效能。 试行“日志式”平时考核系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保障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 |
创新(创优)工作类 | 14 | 构建创新创业全生态体系 | 实施第二轮“园区人才双向互聘350计划”,选聘园区科研单位、创新创业企业和高校50名专业技术骨干互聘兼职(挂职),推动园区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创业企业人才互动,推进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生态。 积极建设“N维度”众创空间,年内引进创客累计达40个以上,争取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