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向抗疫一线人员发出了多张“强制休息令”,要求他们立即停止工作,休息至身体状况好转为止。面对严峻的疫情,一线工作者们坚持在任在岗、不眠不休,但却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像机器一样连轴转,超负荷地工作。这份强烈的责任心固然可贵,彰显了牺牲和奉献精神,但身体亮起红灯可能造成的后果却相当严重。此时出现的“强制休息令”体现了组织的人文关怀,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持久地发光发热。
“强制休息令”应从思想上实现充分重视。领导干部要转变传统观念,起到带头作用。不仅是特殊时期,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充分了解实际情况,不盲目宣传“加班光荣、无私奉献”的理念,真正做到体恤下属。媒体宣传要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正面引导。虽然鼓励“公而忘私”“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铁人式英模已成常态,但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工作精神固然令人感动,却有可能因缺乏休息累垮了身体,造成家庭和单位的双重损失。一时的加班,却要用一生来“补休”,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强制休息令”应在实施上避免形式主义。在实施上制定科学具体的方案,避免盲目跟风,将“强制休息令”的实质精神落到实处。准备一张“强制休息令”,让工作人员回家休息一天,并不能体现其真正的精神内涵,根据工作实际,合理排班、轮流休息,让工作人员劳逸结合,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领导干部在实施过程中要提高识别能力、管理能力。一味地强调奉献精神、加班干活,光讲情怀不讲福利,光讲奉献不讲回报,不能也不应成为常态。精确掌握情况、注重效率,正确识别“朋友圈加班戏精”,让踏踏实实干活的老实人真正得到福利,做出合理安排,避免重复返工,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强制休息令”应从制度上执行常态推进。确立相关制度,支撑“强制休息令”常态化。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单位内部文件,规定保障工作人员的休息权利,对于连续加班的工作人员适当安排休息于特殊情况无法安排休息的,事后可补休,将法定节假日前后作为主要调休时间。针对实际情况,善用政策。将“强制休息令”与上级“切实为基层减负”的精神相结合,在编制、人员配备上向基层倾斜,防止上级单位违规抽调、借调人员,加重基层负担。遇到特殊情况、重大活动,提前安排部署,加强各级党委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让“强制休息令”之类的善举成为常态。
防微方能杜渐,提前关心关爱基层工作者,不能在他们身体“撑不住”的时候才姗姗来迟。为民服务“细水长流”才能真的好,以“强制休息”的方式做出温情的“劝告”、正确的“引导”,要在制度上确立有效的体制机制,更要在落实上落细落小、践行见效,真正将人文关怀传递到每一位基层工作人员的心扉里、心坎上。
(常州市新北区委组织部戴礼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