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要闻导读 >> 内容
 
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 奋力冲刺GDP万亿之城——《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发布日期:2023-01-09   浏览次数:  字号:〖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困中破局、难中攀高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均、领跑苏南。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左右,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1.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6%;工业规模总量突破两万亿元。
  ★新能源之都蓬勃成势,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5,产值超5000亿元。
  ★“两湖”创新区澎湃启航,概念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总部经济区城市设计等编制完成,规划展示馆百日建成开放。
  ★市本级一般性支出压减10%,民生领域支出增长超5%。
  ★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六个常有”名片持续擦亮,28.2万平方米“大板房”异地安置项目圆满收官,95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空气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综合指数改善率全国第5。
  ★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
  城市荣誉
  位列: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
  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
  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
  获评:
  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施策畅通内外循环,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用足用好“退、减、缓、降、贷、投、补”等举措,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90亿元,发放稳岗留工补助为企业减负近20亿元。重大项目招引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入库项目117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5个。预计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0%左右。实施外贸强基、创新、护航三大行动,实现进出口总额约3200亿元,增长6%以上。持续释放消费活力,通过发放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消费券等累计带动消费13.2亿元。
  (二)接续奋进建设智造名城,产业优势加速放大。
  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7.5%、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左右。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新增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全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认定和培育服务商60家,免费诊断企业3300家。助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入围全球独角兽榜4家,新增百亿工业企业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中国工业大奖4个;新增上市企业7家,累计达88家,过会待发7家。
  (三)着眼长远深化创新驱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依托“政策速兑平台”实现近10亿元创新发展资金“直达快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5%。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65家,增长26.2%,增幅苏南第一。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提能扩容,龙城实验室挂牌运行。持续增强引才磁力,累计竣工人才公寓4.1万套(间),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00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开办基本8小时内办结,市场主体总数达80.58万户。
  (四)精益求精优化“三生”空间,城乡面貌精彩蝶变。
  高标准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正式发布。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长江大桥、常泰高速公路、魏村枢纽扩容改建等工程稳步推进。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描绘美丽乡村画卷,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6080户,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绿美村庄33个。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全省唯一一个空气质量五项主要指标全部改善的城市。获批全省唯一“危污乱散低”出清资源配置改革试点,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3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2.5万亩。新改扩建公园绿地92.7公顷。
  (五)用心用情发展民生事业,群众生活更有质感。
  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扶持创业2.4万人。常州安康东西部产业协作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和全国第一批社会帮扶典型案例。“一老一幼”关爱加码,新建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0家、社区老年助餐点60个,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500户;开办幼儿园托班122个,新增托位2370个。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教育医疗提质增效,新改扩建学校项目100个,新增学位3.8万个;新增三甲医院3家,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家,成立南医大常州医学中心。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圆满收官,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6.7%、31.9%。
  (六)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作风效能不断优化。
  强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建议193件、政协提案333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3件。构建政府数字化转型“四梁八柱”,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实体化运行城运中心,39个“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初步建成。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健全“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过去的一年,也是疫情跌宕反复的一年。我们坚持以快制快、以变应变,努力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多起突发疫情。我们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努力把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将疫情防控重点从“防传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增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巩固增长势头,让奋进步伐更加稳健。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全年招引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复制推广“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施工、联合竣工验收等创新举措。
  大力挖掘消费潜能。促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家居等领域消费,培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医疗健康等消费新热点。加快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凌家塘市场、邹区灯具城、夏溪花木市场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积极鼓励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大力支持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等优势产业出口,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外仓建设,优化常州、武进综保区功能,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利润转投、外债转股,鼓励企业境外上市、返程投资,力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占比达65%左右。
  (二)聚力打造新能源之都,让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领跑新能源产业赛道。出台实施重磅扶持政策,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设功能性、区域性总部,新能源领域产值超6000亿元,新能源板块市值突破5000亿元。推进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发展,加快打造“常州氢湾”。规模化发展储能产业,加快新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构建新能源应用生态。坚持应用牵引,持续提升全社会各领域新能源应用渗透率。支持新能源创新产品首购首试首用;适度超前建设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设施,在既有住宅小区建设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1000个。
  激活数字经济引擎。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壮大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纵深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为3000家中小企业开展诊断,实施改造转型项目4000个,打造典型应用场景500个以上。建成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经济治理方式迭代升级。
  提升市场主体质量。全力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制定实施增量政策。健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8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以上。实施新一轮企业股改上市三年行动,新增上市企业16家、累计突破100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保持20%以上增速。
  (三)聚力科技自立自强,让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做强科教城“创新之核”。着力优化中以常州创新园运行机制,打造开放创新标杆。高标准运行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推进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机制。
  引育高端化创新人才。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持续扩大“青春留常”品牌效应,建设人才公寓3.5万套(间),引进顶尖人才项目10个、各类人才12万人。支持常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深入开展“技能龙城”建设行动,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350人。
  优化全链条科创服务。持续优化创新政策,继续推动创新发展资金“直达快享”。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建成投用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一期。龙城金谷入驻投资机构累计超1000家。
  (四)聚力拓展空间格局,让枢纽地位更加鲜明。
  加快建设“两湖”创新区。深化道路交通、市政基础、重点片区和乡村专项规划,加速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开工建设常州南站枢纽。集中力量建设总部经济区。大力引进建设国际社区、学校和医院。
  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开工建设常泰铁路、盐宜铁路,加快建设常泰长江大桥,沪宁沿江高铁常州段建成通车。推进常泰高速建设,开工建设丹金高速,扩建沪武高速、锡宜高速常州段。加快推进常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
  加快打造现代物流中心。组建运行市级物流集团,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整合铁路货运资源,改善集疏运体系。制定水运通道提升方案,拓展“陆改水”作业模式。
  (五)聚力提升城乡品质,让城市形象更有魅力。
  高标准推进城市焕新。实施老城厢复兴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大观楼和止园复建、大庙弄片区历史风貌改造、塔寺园片区提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8个。实施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工程,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
  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4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3万亩以上。升级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全省首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改革。深入推进茅山老区乡村振兴帮促三年行动。
  大力度推进文旅共兴。全力护航文旅产业韧性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东方侏罗纪、常青·里巷文化旅游街区,启动建设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提升等项目。高标准建设长江生态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旅游长廊等文旅新地标。启动常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全力推进焦溪古镇修缮保护和联合申遗。举办中国工业旅游大会、全国文化和旅游夜间经济论坛等活动,擦亮“百馆之城”“工商名城”“常州有戏”“江南美食之都”等品牌形象。
  (六)聚力加快绿色转型,让未来发展更可持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PM2.5和臭氧“双减双控”,完成排放大户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基本完成支流支浜消劣提升。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85.6公里,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7.4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建设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
  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统筹实施9个重点行业“绿岛”、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33个工业片区更新项目建设,完成整治提升企业2000家以上,腾退、盘活土地空间2.3万亩。
  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推动溧阳、金坛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融合发展,打造全域“幸福河湖”。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深化碳管理体系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七)聚力推进共同富裕,让民生福祉更加厚实。
  着力稳就业促创业兜底线。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1万人,扶持创业1.2万人,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万人次以上。进一步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提升教育医疗事业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共享,新改扩建学校78所,增加学位3.1万个。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实施常武地区普通高中一体化招生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建成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新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优化“一老一幼”服务体系。为15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加强农村敬老院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实施出生缺陷防治工程。新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10家,幼儿园新增普惠托班超170个。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首创必成、首战必胜,打响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攻坚战。实施道德讲堂建设“双百行动”。打造“中吴文化艺术周”文化惠民品牌矩阵,推出十大惠民活动,配送千场惠民演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八)聚力筑牢安全底板,让善治内涵更加丰富。
  提升公共安全水平。持续推进“1+29”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成果,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全力以赴构筑“保健康、防重症”防线。
  维护和谐稳定大局。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将心比心、依法依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推进“五治”融合,创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发挥首席数据官作用,建好用好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加强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
  全面加强 政府自身建设
  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真正做到党中央国务院有部署、省委省政府有要求、常州第一时间见行动见实效。
  牢记秉公用权,始终做到依法履职。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政协提案,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
  牢记实干兴邦,始终做到勤政为民。继续办好“12345”政务服务热线,建好用好“我的常州”APP、“政企通”矩阵服务平台、“畅通办”总门户。完善领办交办、会商会办、督查督办机制,确保工作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牢记自我革命,始终做到清正廉洁。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持续巩固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