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国15%以上;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联建14家科创平台;年均引进各类人才超万人,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超亿元;高频举办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凝聚态物理大会等高规格赛事峰会……
近年来,江苏省溧阳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培植开放创新城市品质,以人才助推产业科技融合,在新能源主导产业实现产才两旺。2024年溧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0亿元,挺进“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第19位。
刻画溧阳产才集聚的历程 得到的是一条比较优势的“成长链”
溧阳新能源领域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是通过优势的持续转化和不断叠加,一步一个台阶走出来的。
早在2012年,溧阳就将绿色能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方向,规划了4.3平方公里的产业园,虽然也曾经历挫折,但并没有动摇溧阳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决心。凭借超前产业规划和独特区位优势,2016年引进宁德时代长三角基地项目——江苏时代,从此迎来产业发展的全面转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江苏时代龙头牵引作用凸显,接连带动6个百亿级项目落地,先后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近百家,产业链完整度达97%,形成产业闭环。2023年数据显示,溧阳新能源产业产值175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全国县域第一。
产业先发优势如何转化为持续发展胜势?溧阳的答案是创新,并第一时间与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对接。当时,恰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技术积淀落地转化临界点,溧阳新能源产业可以提供绝佳试验场。2017年,双方一拍即合,联合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由“中国锂电之父”陈立泉院士出任名誉院长。2018年,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选址1000余亩城市绿心,建设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溧阳也跻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全国“一村三湖”布局中的唯一县级市。凭借对创新的支持和包容,成功引建重庆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创新中心等14家科创平台,累计孵化企业超百家,引进研发人员近900人。
与培育产业、培植创新同步推进的,还有人才政策的三次更新迭代。2016年发布“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人才分类目录和紧缺专业清单,推出企业自主举荐、打破社保限制等创新举措……随着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引才能级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吸引陈立泉等5位院士常驻,集聚国家级人才20余位、省级以上领军型人才128名,新能源产业吸附专业人才超3万人。
阅读溧阳创新创业的故事 看见的是一群紧密联结的“共同体”
得益于“时代系”和“中科系”产业科技的双轮驱动,近年来,溧阳资源集聚效应和区域创新生态得到显著提升。溧阳坚持与各方共享产业发展机遇,在成果转化浪潮中与人才一起竞逐创新创业梦想。
这里有从出租屋里干起来的上市企业。浙江大学高材生符黎明,在出租屋里做了500多次实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发出单晶制绒辅助品,填补了国内光伏电池技术的一大空白。2009年,他回到溧阳创办时创能源。溧阳主动协调创业场地,并推荐其申报市级、省级人才计划,帮助企业获得300万元创业资助。有了启动资金,时创能源迅速打开局面,拿下制绒辅助品细分市场超60%份额,并于2023年6月登陆科创板。
这里有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市场宠儿。得益于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桥梁纽带作用,2017年,年仅30岁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博士罗飞来到溧阳,依托物理所22年硅基负极材料开发经验,推动技术孵化和工程放大,并实现规模化量产,成功创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目先导,2022年启动IPO上市计划,市场估值超70亿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设立16家科学家工作室,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累计孵化硬科技公司近20家,市场估值约300亿元。
这里有从朋友圈里拉过来的全球领先。2021年,师从毛明院士的范晶晶来溧阳创办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以“院士工作站+产业创新中心+投资基金”为核心的创新共同体。以才引才,带动一批清华系校友来溧创新创业。其中,刘超率领核心团队到溧阳成立速豹科技,勇闯新能源重卡“无人区”。企业不仅获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更有四项自研核心技术在IAA车展上荣获“世界级创新”称号。3年时间,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孵化并参控股企业18家,推动电动船舶、新能源重卡、电动无人机“海陆空”全景式产业布局。
据统计,溧阳现有人才企业近200家,销售总额从2016年的8.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1.2亿元,年均涨幅超过30%。
描绘溧阳能级突破的愿景 呈现的是一片融合发展的“生态圈”
聚焦平台,更好激发聚才兴产效能。制定释放科创平台引才聚才新优势的实施意见,推动科技、产业、人才政策从“各管一段”向“高效集成”转变,聚力推动平台能级提升和产业孵化。以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联盟成立为契机,深挖后方高校院所资源,依托“北京四对接”“海外博士江苏行”等品牌载体,组织开展新质生产力专场创赛。搭建“新溧量”科创沙龙、检验检测行业联盟等交流合作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深企业和科创平台合作。
聚焦市场,更好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一方面,以新一轮人才政策出台为契机,进一步“聚焦产业重点、坚持企业主体、加大创业支持”,研究设立高端人才薪酬补助、顶尖人才引育奖励,针对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关键环节,给予专项支持。一方面,育强人才发展公司等经营主体,打通“市级、国企、镇区”三级协作的“双招双引”体系,聚焦低空经济、电动交通、车联网等产业前沿领域,加速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
聚焦“生态”,更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省级特色产业小镇—锂享小镇的基础上,串联各类孵化器、超万套公寓的人才社区、邻里中心等服务资源,配套人力资源产业园、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小镇会客厅等,打造了占地7.06平方公里的新能源人才小镇,常态开展人才夜校、联谊交友、人才欢乐跑、创业沙龙等活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建强“院士专家行”“海外博士行”“名校学子城市体验行”等活动矩阵,吸引大批全国各地新能源领域专家学者来溧考察。
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在溧阳聚而能融、融而能兴,共同成就了“全国动力电池第一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