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评论 >> 内容
 
党委书记言论:“融合共治”营造美好城市生活
发布日期:2025-02-10   来源:群众杂志  浏览次数:81  字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政府管理与民众生活的关键纽带。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融合共治”营造美好城市生活。
  发挥党建引领独特优势,在统筹统合中增强“融”的功能
  作为常州的中心城区,钟楼城镇化率达93.4%,城市基层治理存在着条块分离、资源分散、处置分割等共性“症结”。钟楼区坚持党建引领、高位谋划、一体推进,以系统化布局推动全方位融合。
  思想融合为先导。区委常委会带头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示范带动区—街—居举办培训百余场。放大全国城市党建创新案例、全国最美基层干部许巧珍典型示范效应,建好用活许巧珍城市党建实训中心、创设“许巧珍学习月”,以榜样之光凝聚起学治理、见行动的共识共为。
  功能融合为牵引。坚定“做精老城区、做强经开区、做大高新区”发展方向,以党建引领推动片区功能融合、能级提升,前瞻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为全域人口流动、设施配套等提供指向性和可预见性,引导基层在更精细的空间尺度和治理水平上找准发力方向。
  组织融合为支撑。铸牢“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深化“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将1700余个基层党组织和2.9万余名党员融入812个网格中,扎实构筑起上下贯通、经纬交织、执行有力的治理中轴,发挥“担纲承梁”作用。建立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开展“点亮秋白印迹 建功一流城区”系列行动,细化形成“1+7”政策体系,从体制机制、服务载体、硬件软件等方面综合施策,形成彼此衔接、多维赋能的制度支撑。
  抓牢干部队伍决定因素,在实干实战中凝聚“合”的力量
  针对工作力量少、服务对象多等问题,钟楼区坚持系统施策,推动力量有效下沉,持续激发队伍活力,壮大基层治理骨干力量,激励党员干部扛起“守一方平安、护万家灯火”的责任担当。
  推动区街力量在一线集合。深入践行“四下基层”,51个机关党组织、900余名机关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建立镇街班子成员结对网格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以联合执法、驻点办公等方式推动条线部门向矛盾纠纷产生的前端延伸。
  推动骨干力量在基层聚合。推行村(社区)干部专职化专业化管理,实施接续培养“青蓝计划”,构建“精准滴灌”教育培训体系,形成10名“书记领军型”人才、123名“书记接力型”人才、257名“两委储备型”人才的三级梯队。扩大企业年金、离任待遇补贴等受惠面,拓宽基层干部成长通道,2018年以来,7名村(社区)书记、主任进入公务员队伍,8人取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
  推动网格力量在前哨融合。全覆盖建设“智慧镇街”一体化治理平台,形成网格员全要素周期管理机制,实施清单化巡查、对单式销号,以“人人有责、个个包干”确保“事有人管、管有闭环”。加强网格队伍配备,深化“网格+警格+义格”三格融合,推进风险隐患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应急事件联处,确保矛盾化解不出“格”。
  用好改革创新重要法宝,在同心同行中放大“共”的效应
  钟楼以全市3%的土地面积承载了12%的常住人口,“小空间”的“大体量”既是“治理变量”更是“治理能量”,只有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重塑治理关系,才能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乘数效应。
  以“共建”凝聚“同心”。创新“人人社区”共同体模式,编制出台全国首个《“人人社区”建设指南》地市级标准,培育了御水华庭社区、西新桥二村社区等一批共建范本,获评省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在汇聚民智民力中赢得了民心,推动美好在家门口实现、共识在最基层凝聚。
  以“共治”引领“同向”。着眼物业管理矛盾多发顽疾,探索党建引领“阳光信托”物业治理模式,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建立起基层党组织、小区业主、物业企业“三元共治、同向发力”格局,推动形成收支透明、专业咨询、多方监管的新型物业治理模式,累计74个小区成功导入,物业矛盾纠纷率同比下降48%,获评省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成果。
  以“共享”赢得“同行”。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总体规划,有效整合各类载体资源,打造“5分钟暖新共享圈”,形成友好商圈、友好小区、友好专区、快办通道等一批赋能平台。每年开展专题系列服务30余场,覆盖7000余人次,两年来为100余人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培育“全国最美货车司机”刘永振等先锋典型,示范带动300余名快递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到社区报到并认领志愿岗位,“双向友好、同向同行”的善治环境逐步形成。
  坚定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在可感可及中提升“治”的成色
  钟楼是老城区,老旧小区多、配套陈旧,人口结构多元、群众诉求多样,城市生活的复杂化考验着治理的韧性。钟楼区坚持以民心所向为工作导向,年均八成以上财政收入投向民生,让公共服务的温度效度在基层治理中可感可知。
  “宜居宜业”的品质安民心。创新“支部建到一线”工作法,用好“抓管带”机制,200多个临时党支部、功能型党组织建到城市更新一线,带领群众在深度参与家园建设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高质量完成2048户大板房治理、90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6.2万户居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实施创业就业服务季、“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务实举措,近3年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7562人,1万余套人才公寓惠及广大青年才俊。
  “宜养宜学”的品牌解民需。聚焦“一老”,优化供给体系,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0个,年均2万名高龄老人享受上门服务,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率100%,创成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省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先进地区;聚焦“一小”,统筹资源布局,率先集齐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协同育人3张“国家级名片”。
  “宜行宜游”的品味顺民意。64条精品道路崭新亮相,5253个停车泊位建成投用,新运河骑行绿廊、童子河体育绿廊等城市慢行系统融入运河文旅演绎带。盛宣怀故居、夏家大院等历史地标重现风貌,三堡街、油罐公园等工业遗存重塑功能,成为有人气、有底蕴、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大运河龙舟赛等爆款赛事流量带动文旅消费超亿元,老城文脉与民生温度交融互促,印证着钟楼的“诗与远方”。
  常州市钟楼区委书记 李超鲲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25967920 当日访问量:5750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