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围绕新能源产业布局优势,推动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资源向新能源领域倾斜,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以人才“硬内核”驱动“新能源之都”建设能级再跃升。
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产值7681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新能源电池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新能源整车产量68万辆,占全国的7.1%;新能源汽车出口近12万辆,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成为了助力常州市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的强劲引擎。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常州市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将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资源向新能源领域倾斜,推动人才成长链与城市产业链、价值链高度匹配,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不断为“新能源之都”建设蓄势赋能。
集聚政策资源 以投入汇聚人才
2019年,在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的吴凡博士,放弃美国绿卡,拒绝了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丰厚的邀约,选择回国,落户常州创新创业。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和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他在常州成立科学家工作室,专心开展实验室建设和研发工作。
常州市制定“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推出新能源领域人才专项,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培育更多新能源产业“生力军”。围绕新能源重点企业需求,建立起产业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借助大数据精准匹配人才和企业的双向供需。
“之前,常州市已建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搭建起一个强有力的中试放大平台,让产业孵化有了适宜土壤。落户后,地方政府在硬件建设及团队成员生活配套等方面给予我们很大支持,使得大家能够专注科研及产业化工作。”吴凡坦言。如今,他已在常州组建了专业的硫化物固态电池研发团队,主持研发10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成本、空气稳定性、电化学稳定性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提升产业引才质效,常州市密集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奔赴国内多个重点城市推介“龙城英才计划”,持续强化“以赛引才”,通过举办“龙城英才计划”新能源产业邀请赛,不断积蓄创新创业的人才力量。2023年,累计引进新能源产业人才项目177个,占常州全市人才项目总数的36%,项目总数和占比连年上升;新能源重点企业引进人才2.3万人,占常州全市引进人才数的五分之一。
集聚创新力量 以平台成就人才
科研平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集聚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常州市全力加强新能源领域科创平台建设,大力提升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储能技术研究院、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的引领力、推动力。积极探索“柔性引智”方式,汇聚新能源领域外部智力资源,通过“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机制破解“卡脖子”难题17个、资助人才攻关联合体10个,有效助力产业发展。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潘芳芳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她带领科研团队,以中创新航为主体、牵引产业上下游,组建了技术创新联合体——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在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电池设计、工程化技术方面先后申请核心专利 130余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出全球领先的高安全三元锂电池高电压技术与产品,攻关全球首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不起火技术及产品,引领了三元锂电池的技术发展方向。
总部位于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光伏产业的标杆企业和全球领先的光伏组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由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光伏工艺创新和应用技术开发、突破性技术创新,25次创造并刷新了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2023年,企业营收超千亿元,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190GW,相当于8.3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
集聚服务优势 以生态赋能人才
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常州市大力实施“青春留常”行动,依托人才公寓“小切口”做好人才引育“大文章”,用三年时间建成并投用了11.77万套人才公寓,可满足35万人才的安居需求,并对青年人才提供生活、居住“双资助”,青年人才可“三年免费住”。
同时,常州市依托人才公寓推出青年运动、联谊、创业等特色服务,普遍设置自习室、人才书屋、社区便利店、美食小馆等配套空间,打造共享厨房、电竞网咖、露营烧烤地等青年个性化需求场所,通过人才公寓的服务赋能持续提升留才兴才成效。如今,常州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连续三年新引进人才超10万人,2023年超12万人,位列全省第三。
常州厚德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掌握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前沿技术的小微企业,公司研发总监殷晓飞从北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常州工作。他谈及常州对人才的培养资助颇为赞叹:“有人说‘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人才总是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很快就有科研成果产生;另一方面是来自当地对于人才的优待。常州对于博士生给予30万元购房资助,连续3年提供每月1600元的生活、居住‘双资助’,帮助我们公司吸引了 50 余名专兼职博士,组建起实力强大的技术研发顾问团队。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立足常州城市定位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优先发展摆在关键位置,做到人才资源优先投放、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全力抢占新能源领域竞争的人才制高点,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蓄势赋能、乘势而上。”常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